我读《时间简史》喜爱读《时间简史》的人是海量的,尤其是在西方。我和许多人讨论过这本书有一句话我问得特别多:“你读得懂么?”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欣慰:“读不懂。”我很喜欢这个回答,直截了当。迄今为止,我还没有遇上能够读懂《时间简史》的人,可我并没有做这样的询问:“读不懂你为什么还要读?”因为我知道,这样问很愚蠢。读读不懂的书不愚蠢,回避读不懂的书才愚蠢。《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许多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和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一样,爱因斯坦是耐心的。每一次,爱因斯坦都要不厌其烦地解释他的相对论。但是,情况并不妙,权威的说法是,在当时,可以理解相对论的人“全世界不超过五个”,怀疑爱因斯坦的人也不是没有最为吊诡的一件事是这样的,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编辑其实也没能看懂它。天才的力量就在这里:看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看不懂,那就发表出来给看得懂的人看呗,哪怕只有五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见面就这样发生了:爱因斯坦,还有居里夫人——两座白雪皑皑的、散发着晶体反光的雪峰走到了一起。他们是在一个亭子里见面的。《爱因斯坦传》记录了两座雪峰的见面。根据在场的人回忆,他们交谈用的是德语。所有在场的人都精通德语,但是,没有一个通晓德语的人能听明白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说的是什么”。是的,他们只是说了一些语言。然而,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也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火车的质量会伴随火车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火车的质量是相对的,它不可能赶上光。(大意)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奇迹。但是,我立即就冷静下来了,我并没有创造奇迹。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在那一刹那,爱因斯坦和歌德是同一个人,也许,从根本上说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个人。他们之所以是两个人,那是上帝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上帝给了我们两只瞳孔。上帝在我们的一只瞳孔里装着歌德,另一只瞳孔里却装着爱因斯坦。该说一说毕加索,我那位西班牙本家了。毕加索几乎就是一个疯子。他疯到什么地步了呢?在晚年,他说他自己就是“一个骗子”,他说自己根本就没有绘画的才能,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胡来”;所谓的“立体派”,压根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全世界都被他“骗了”。我不知道毕加索是不是“骗子”,我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骗子”但是,有一点我是有把握的,毕加索不是一个疯子。他在晚年说出那样的话也许有他特殊的失望,或者说,特殊的愤怒。千万别以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他就不会失望,他就不会愤怒。“认可”有时候是灾难性的——你将不再是你,你只是那个被“认可”的你。“认可”也是会杀人的,它会给天才带来毁灭性的绝望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说这句话的人不可能是疯子,至少,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疯,我估计,是当时他的魂被上帝吹了一口气,晃了那么一下。——明白了别的东西?实在是太棒了。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霍金,相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过于独特的世界。问题是,他们的资质与才华唯有天风才可比拟,他们的思想深不可测。然而,无论怎样的深不可测,他们到底还是把他们的思想“表达”出来了。思想和表达是一对孪生兄弟,最为独特的思想一定会导致最为独特的表达我估计,毕加索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