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摘要。高校实验室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学实验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必要结合生物学实验室特点,对进入实验室者进行安全教育。为此,可围绕实验室环境、实验秩序、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废弃物处理等诸方面进行安全教育,以切实保障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进而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高校高等学校实验室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3],许多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食品、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必须依靠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得以解决[4]。因此,生物学课程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先进的生物学设备和试剂纷纷涌入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和课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生物学实验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生物病原体,有些病原体往往又具致病性,一旦泄露到周围环境,或是感染实验操作者,其危害将十分严重。例如,20XX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感染“布鲁氏菌病”,提醒人们对进入生物学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非杞人忧天,及时预防、控制和消除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对于保障高校师生的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非常必要[5]。1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概述1.1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安全问题[6]。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符合或高于容许水平,以防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周遭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且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7~8]。在生物学实验中,除生物病原体外,往往还会用到很多诸如溴化乙锭(eb)、焦碳酸二乙酯第1页共5页(depc)、二甲基亚砜(dmso)、二硫苏糖醇(dtt)、过硫酸铵、苯酚、甲醛等生化试剂,这些生化试剂大多具有强挥发性、强毒性、强腐蚀性和致癌性,不仅使实验操作人员处于毒性大、危险性高的环境中,而且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更大。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加强人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当2003年非典(sars)席卷全球时,中国也发生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危害实验室安全的事件[9]。之后,中国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20XX年,农业部出版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cb19489-2008),并于同年开始实施,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设施、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文件等也制定了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各大高校也随之跟进,都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目的是教育广大师生重视实验室安全,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1.2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等级。《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8233-2002)[10]和修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将微生物的危险度分为4级,即危险度1级、2级、3级和4级(表1)[11]。相应地,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分为4级,即1级、2级、3级和4级(表2)。其中,1级、2级实验室是常见的生物学实验室,而3级、4级实验室必须通过国家的认定,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建设,并颁发对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方可被允许对危险度等级高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实验。2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内容2.1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经常会用到致病性微生物、致癌性药品及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试剂等,这类物品必须在专门的操作区域进行实验,以免污染整间实验室,即实验室要进行严格分区。以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例,其可分为生活区、洁净区、无菌区和培养区等,无菌区应与培养区完全分离。此外,实验用具准备区、样品接收区、样品储藏区、污染物处理区等也需严格标明。一些具有挥发性、对人体有严重伤害的试剂,如乙醚、甲醛、溴水等,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实验操作。在使用生物试剂eb时,也必须有专门的eb区和非eb区,不可交叉实验,第2页共5页以免造成周围实验环境的污染。2.2实验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