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房畜牧业发展思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畜牧业已成为炉房乡高二半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备产业,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及中央、省、市、县制定了畜牧业发展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激发了农民养畜的积极性,对发展畜牧业起到推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制约因素。我就当前全县畜牧业发展作了初步调查,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一、发展现状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能繁母猪等各项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县委、政府加大对炉房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生猪贴息贷款扶持倾斜力度,大力发展以生猪养殖为龙头的畜牧业。乡涉农部门及村“两委”抢抓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农民养畜积极性高涨的良好机遇,按照“稳定存栏,增加补栏,主攻出栏,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狠抓“种、料、管、防、训”综合配套实用技术推广,以养殖大户培育为重点,不断提高科学养畜水平,努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每年初,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畜牧业生产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领导组下设了技术指导服务组,各村相应成立了养殖、销售等协会,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领导和技术服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下发生猪生产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干部群众对做大做强畜牧业的认识,保证了畜牧业发展稳定、有序。(二)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转化率。一是注重品种改良,转变养殖模式。按照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要求,把畜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点的主要经济发展项目,积极引进了优良种猪,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种植绿肥、油菜等作为饲料原料,建青贮窖,传授青贮饲料生产技术,引导农户使用青贮饲料养畜,降低养殖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二是强化科技宣传,加大两防力度。坚持以能繁母猪、仔猪的经常性防疫和肥猪的市场检疫为主,拓展防疫面,杜绝第1页共6页疾病、传染病发生,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肉食产品。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活动室、成人文化学校等为阵地,采取面对面讲授、实地学习考察等方式,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教育力度,使参训人员都能掌握新的养殖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三)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认真贯彻落实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资金,采取以扶持培育养殖大户为主,大面扶持为辅,力求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方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一是加大公路网络改力度,对炉老、炉马和乡村公路进行了改建,极大缓解了交通瓶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有效解决了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二是水利化程度逐步提高,促进农畜业协调发展。三是扶贫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改善了人畜居住环境,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2007年,共发放生猪贴息贷款50万元,培育了220户生猪养殖大户,储备100头后备母猪,完成了2个养殖场建设和一个养殖场的补栏工作,完成50户养殖示范小区一个,拥有畜厩165间,新建卫生厩25间468㎡,改厩81间1526㎡,新建卫生厩16间290㎡。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完成养殖示范户69户,新修卫生厩138间1380㎡,建青贮窖每户4个138立方米,购置种母猪35头,仔猪207头,实现户均存栏生猪21头,出栏肥猪20头,出栏仔猪13头。实现存栏生猪13950头,大牲畜2930头,山绵羊2250只,家禽17900羽;出栏生猪15510头,大牲畜518头,山绵羊2250只,家禽17900羽,同比分别增长23.2%、28.3%、44.6%、47%;肉蛋总产量1480.24吨,产值为2136.1万元,同比增长80.2%;其中生猪生产发展迅速。共培训23期4815人次,其中党员干部及致富能手参与培训285人次。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638.78万元,同比增加2605.9万元,增长64.6%,其中畜牧总产值为2136.1万元,同比增长80.2%。二、存在的困难和发展优势第2页共6页(一)科技转化率低,养殖规模小。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服务不到位。乡村市场不健全,部分技术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还未完全转变过来,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育培训不够,农民应用新科技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