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摘要]德育教学不是赠送、告知和传递知识,而是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体验、感受和理解的“碰撞”活动,从而自自觉的完成知情意行完美统一,通过深入的调查和一线的实践,将从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设计专业化、教学过程动态化等方面来探究“活动体验”式的德育课堂模式,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落实课程目标。[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策略德育课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法制、心理教育,塑造良好道德及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德育教学模式单一、学校重专业训练轻养成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职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后靠”的尴尬局面。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对在校566名做了一次关于学生“德育课心理诉求”的问卷调查,希望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得到启示。一、问卷调查和分析1.测试对象及内容2020级、2020级会计、计算机应用、酒店管理与服务、模具制造与设计四个专业的566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德育课心理诉求“的问卷调查。2.测试结果及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职业学校中,有部分学生早已形成德育课“可有可无”的固定化思维,这是造成他们课堂参与感较差,学习德育课兴趣不浓的根本原因。而更多的学生则是对现行的德育课模式有所排斥,因而课堂表现不佳,学习效果不理想。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学生期待的德育课模式也渐渐浮出水面,学生希望德育课是贴近他们生活的,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引领他们审视自我的全新模式,而这种教学最可贵之处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内涵从这一次的调研出发,我查阅了国内外很多的德育教学的资料,发现“活动体验”教学模式正是学生期待的新型德育课模式。其实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活动体验式教学早已是实施道德教育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注重通过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进行自我教育与反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学中做”、和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理论更具有代表性。在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始探究“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所谓“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教育要求以及德育课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创设、主题游戏、实操训练、课外主题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多角度多层次的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去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三、“活动体验”式德育的教学策略要打造出“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教学资源生活化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国教学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依据生活而教育”,可见教育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德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从高尚的知到完美的行的转化,那么教学资源生活化就尤为重要!收集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选择与学生经历相似的小人物的故事或者学校同学的真实案例,而主动放弃那些高大上的和他们相差甚远的人物故事,因为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榜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模仿者的潜能。另一方面,可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学习资料。在以往教学中,教学的资源都是由老师事先收集然后提供给学生的,由于双方年龄的差异、角色的不同,教师搜集的资料中可能有部分与学生实际存在距离,所以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会不感兴趣。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搜集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为教学提供鲜活的生活素材,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例如李英老师在上>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分组去拍摄身边同学中一些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