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名族”的建筑师彭培根导读:什么是建筑?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当下中国应该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解析。彭培根就是探索者之一。他个人对“建筑”的定义就是:建筑应该是反映当代人类文化成果的、创造明日更好生活环境的科学、哲学及艺术的综合结晶。创建“大地”广庇天下寻觅彭培根先生的建筑风范,小到一张会客桌里,大到一所城市中去。有去过彭培根先生办公室的都知道,里面没有中国老板豪华的沙发和气派的班台,简单的办公用品别有风格和情调,用来会客的是一张乳黄色的九仙桌,彭先生介绍说:这是他自己设计的,九个座位,每个座位面对的都没有“对立面”。这张给每个人以发展空间的会客桌,让人领略了这位谙熟中西方文化的建筑规划设计专家的胸怀和追求。彭培根先生以自己的学识和工作能力,在建筑界已极具声誉和影响力。彭培根的建筑作品遍布全国:外人赴北京一抵达首都机场便可见到他的作品——原一号候机楼的国航头等舱休息厅。出了机场,沿高速公路南行至北三环,赫然醒目的“中旅大厦”,也是他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钓鱼台国际会议中心、广州花都机场办公住宅商业区的规划(与台湾吴南杰建筑师合作)、中国最大的购物中心——北京Mall(65万平方米的设计方案)、燕莎中心(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武汉金银湖新城规划等。1985年,彭培根受厦门市政府委托,用中央智力引进办公经费,指挥来自6个国家11名中外专家对厦门进行重新规划。在接受委托前,厦门市已经搞出了一个规划,并且已经报到了国务院,但是没有达到要求。在彭培根的组织协调下,仅用了5个月,他们就完成了厦门市15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此规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和赞赏,规划给厦门今后20年,留下了更多发展的空间,让整个厦门市活了起来。现在厦门已经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著名旅游城市。值得骄傲的是彭培根服务农村、关爱农民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他为自己取名“心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表明了他“心系农民”之意。他在1985年发起并与多名中外著名专家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建筑师事务所——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其宗旨及经营范围包括为农村提供合理的村镇规划、建筑设计及咨询服务,开展农村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等。大地事务所还在1986年成立了一个“大地乡村建筑发展基金会”,身体力行地教农民如何安全建房。到2002年为止,大地事务所一共向大地乡村建筑发展基金会或直接向农村捐献了209万元人民币。彭培根用这一基金资助不同类型的村镇进行规划,包括革命老区,全国边、远、贫困地区。他连续几年支援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奔走,保护江苏周庄古镇等水乡;他聘用农村建筑专家做了73个项目,并且通过《村镇建设》杂志的专栏连载刊登农村房屋建筑方面的知识;他还用函授的方法,通过发行电视录像带,教这些农村建筑师们如何安全兴建公共性的建筑。彭教授和这家中加合资的大地建筑事务所通过上述各种方式为中国培训了无数“赤脚建筑师”。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月亮圆“中国城市有生命力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师把中国文化吃透,再将它从现代文明的骨架再生出来,表现在建筑设计上。”彭培根再次提及他的这一见解。这与彭培根强调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人民的建筑师应该是文化和城市面貌的塑造者,而崇尚时髦却不扎根于黄土地的建筑师会成为文化和城市面貌的破坏者”有关。我们只要环视一下我们生活的城市,不难发现一些城市文化和城市面貌的破坏者,也就是“垃圾建筑”。这也验证了建筑设计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彭培根认为:引入外来建筑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何会出现“垃圾建筑”?当然与建筑师的学术涵养与人文素养有关,但又不仅仅如此简单,建筑师成长的社会环境与此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在中外皆然。法国的普通民众对最近20多年来出现的“现代建筑”就怨声载道,怀有一种“仇恨”(haine)。法国建筑师兼记者特莱蒂亚克所著的《应当绞死建筑师吗?》一书的第一页就回答:“当然应当!”中国学者的反思中也有这样的痛恨。彭培根推荐的《应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