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杜甫《望岳》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望岳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古体诗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望岳望岳岱宗夫如何?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众山小。岱岱((dàidài))了了((liǎliǎoo))曾曾(通“层”)(通“层”)眦眦((zzìì))1.把握节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未了]不尽[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显得渺小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写极望诗人心底的愿望)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三四句:虚写,表现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实际上抒发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高峻。以上两句近望。“钟”,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作者的爱慕之情,“割”,突现南阳北阴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望岳》第一层(首联、颔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