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樟树品伟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片段反思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体会到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与宋庆龄高贵品质却很难融合到一起。因此,树人合一,不可分割的联系,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启发与引领。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默写词语,整体感知1.默写两组词语。(指名两生板书,其余学生在听写本上听写。)崇敬四季常青瞻仰蓬蓬勃勃纪念香气永存虫类害怕可贵之处2.反馈评议听写情况,订正错字。3.引导学生试着用上面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意图:词语是文章构成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有目的的默写词语,目的就是要把上一节课学到将词语“学以致用”。可以看出,上面所默写的两排词语针对性很强,左边描写的是人的情感,而右边一排则直接写樟树的可贵之处整个词语体系的呈现无疑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清清爽爽,既检查了词语的识记情况,又教给了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二、品词析句,走近樟树导语: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同去领略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那两棵樟树。(出示文中配图)这就是宋庆龄故居中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是宋庆龄怎么也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提炼重点句,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指导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舍不得”的感情来。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情感的主线——“舍不得”,体味樟树与宋庆龄之间存在着特殊感情。在通过朗读进行渲染与铺垫后,这种“舍不得”的情感也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入。并随着文本语言的铺开,这种不舍的情感也将会逐步升华,抵达牵“一句”而入全篇之目的!1.品读樟树外形之美。(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第四节,把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2)品词析句,交流汇报重点抓住“蓬蓬勃勃”“四季常青”“枝干粗壮”等词语品味樟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相机指导朗读)(3)言语训练,引导学生用“无论……都……”说话。樟树四季常青,夏天无论()还是(),它们总是();冬天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秋天……(4)指导背诵。(出示填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而且伸向(),伸得()。()的树叶()。樟树(),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小结:樟树如此蓬蓬勃勃,充满生机,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引导学生齐读——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教学意图:语文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段,这里应强化学生的积累。用“无论……总是……”进行说话训练,先是基于文本填空式的历练,接着是让学生补充,拓展教材空白,想象樟树在夏天、冬天的具体环境中的景象,比单纯让学生用课文内涵外的事物造句,要巧妙得多。既帮助学生填补了空白,立体化了樟树生机勃勃的样子,又训练的语言文字,更增强了“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的情感基调。2.品读樟树品质之美。导语: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吗?(学生交流汇报,然后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提炼主要问题。)那么,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来。师生交流展示重点围绕:(1)“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等词句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相机指导朗读)(2)感悟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3)小结:这两棵樟树不仅蓬蓬勃勃,充满生机,而且具有可贵的品质,难怪宋庆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