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生命课堂教学模式郑素婷袁飞浅议历史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生命课堂理解为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最终培养有智慧和德行的人。生命课堂是一种追求人文的课堂,强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和生命,而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当然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从来就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无非是一种传递和转移知识的手段,最终目的仍落在学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供教师选择的模式越来越多。但无论模式再多,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的活动,即教学互动。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在教和学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教无疑是主导,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但学生是教师教的目的,教学双方最终能否达成共识,收到教的预期效果,是整个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好比生产商),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踊跃购买生产商研制的产品),使教学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这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每位教师都不可回避的教学难题,因为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不是教师埋头书斋、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和编写教案单方面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的一方(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学互动才能实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统一教材,但同一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中,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不同的画面和情景;教师好比雕刻师,同一质量的玉,经过他们精心的雕琢,成品玉器风格各异,同理,教材经教师处理后,不同教师收到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同。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成效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级程成正比,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越高,学习效果当然就越好,反之学习效果当然就越差。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这个主体与教师这个主导同级程互动,让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牵引下积极运转起来。能否实现这一点,就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目前,教改活动正蓬勃兴起,广大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这种积极性和热情是很可贵的,但教改怎么改,则应十分慎重。一段时间里,中小学学生减负之风刮得甚烈,作业不做了,该背的书不背了,美其名曰“教改”,甚至有一种说法,科技发达的美国的小学、初中学生是玩出来的,你信吗?中小学生减负该不该?该!他们的负担确实太重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摧残了他们的心身健康,确实该减,但怎样减、减多少,应该有个较为科学的依据,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历史课怎么改,是否完全抛弃传统教法,另起炉灶?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改革”一词的含义,我所理解的改革含义里包含了“去”和“留”两方面的内容,“去”就是革掉对进步起阻碍的东西,“留”就是保留原来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套一句时髦的话,就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非全盘否定原来的一切东西,去其糟粕(满堂灌),传统的讲课法绝不能排斥(除非我们已经真正找到确能代替讲授的方法)。事实上,时至今日,无论中外、无论文科理科,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讲授法,离开了教师的讲授怎么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讲授法,而是讲得好不好的问题,只要你讲得好,照样可以启发人。而且就现在所使用的历史教材而言,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传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如“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一节,如果教师不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私田的出现,导致旧的生产关系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出现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学生就难以理解。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