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主题:热爱生命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赵红梅/巩义市第五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2、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与阅读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情感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句子的体会也是很表面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点拨。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阅读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学习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提纲:(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四月),作者(冯骥才)在(维也纳)(寻花的事)。从只见绿地而不见(花)时的(),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再到看见()时的(),最后被花的()所()。(2)、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评价任务:1、认读“乏味泛滥辽阔遗憾气魄铺满齐刷刷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怦然一震”等词语。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的勇气,树立信心。3、能结合本组课文,把自己对生命、勇气的感悟写成一段通顺的话。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建筑之都、装饰之都,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维也纳春天的美景。(ppt)我国著名的作家冯骥才先生就曾到过这里,可他没有写维也纳誉满全球的音乐,没有写精美无比的建筑,也没有写精妙绝伦的装饰,却写了似乎随处可见、平凡无奇的小花维也纳的小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让作者如此难以忘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冯先生的脚步,走进四月的维也纳,去探寻花的勇气。板书课题“20、花的勇气”二、激趣质疑,确定目标请同学们结合课题和自己的预习质疑,说说你对本课有什么疑问吗?(ppt出示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细品文本1、作者简介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好多文章,如《珍珠鸟》、《刷子李》、《花的勇气》等都被编入了小学教材。2、检查预习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相信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检查下面谁能带读这些词语呢?(PPT)3、我们知道,学习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就是很好的导学提纲。我们来看看阅读提示当中对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PPT)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知道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2)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