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解千文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实验小学孙倩一篇佳作往往通过传神的用词,精妙的句子表现中心,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课标》对小学阶段各个阶段的有关“词句”的阅读教学目标描述如下:(1)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3)高年级: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品词析句”的作用有:一、“品词析句”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抓住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领会其意思,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趵突泉》一文在描写三个大泉眼的水一个劲往上涌时,句子一连使用了三个“冒”字。如果在品词析句时,去掉三个“冒”字,再让学生与原文进行品读比较,三个“冒”字就把趵突泉不断喷涌的样子写活了,同时感受到不知疲倦、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二、抓重点词语,培养质疑解疑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如果读一课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如《少年闰土》一文中“装强”一词,学生不懂,我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闰土的这番话不就是对“装强”的解释吗?同样的,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海也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这“如许”是什么意思?前面文中有解释:“我们日里到海边拾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这些划线的句子是对“如许”的解释。三、“品词析句”有助于领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教着如果能抓住点睛之笔,窥作者心灵之语。在反复的诵读与揣摩中,细细体味,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四、“品词析句”有助于培养朗读语感。如果说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课的形成性目标的话,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敏锐的语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本位目标。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爱喝雪碧、可乐,一边喝一边都要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浓,越爱喝。读书也要咂咂语言文字的滋味。那怎样让学生像喝饮料般咀嚼文字呢?我尝试着做了一些努力,下面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第一场雪》时,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雪是陌生的,雪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雪的美、雪的大。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品读这篇课文的。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咱们交流交流,读完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使你有何感受?学生能根据课文那些优美的句子谈自己看到的画面,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言以蔽之,觉得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很美。我相机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你体会到美的?生读完课文三、四自然段后交流:从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到美。师:“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写出了什么?生:用白色的粉来装饰,用玉石砌成。师:结合课文谈谈本课是用什么来装饰?生:用雪来装饰。师:那还可以说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白茫茫的世界。生:雪白的世界。师:那课文中为何要用粉妆玉砌的世界而不用白茫茫的世界呢?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