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裴晓明临夏州土壤肥料工作站(731100)摘要: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地位。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可以归纳为:干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覆盖抑蒸、雨水就地入渗利用、雨水富集叠加利用、降雨汇集异地利用;保灌区发展设备节水农业,以喷灌、滴管为主;蔬菜生产区发展设施节水农业。目前临夏州主要推广的技术及要点。发展全州旱作农业的两点建议。关键词:旱作农业引言:临夏州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旱作农业生产是全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8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山旱区既是我州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干旱少雨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而州内的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大部分是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粮食生产形成了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的不稳定局面,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水资源短缺,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的实际,我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我州自2006年引进示范推广以来,玉米亩产可达840多kg,亩产量较一般传统覆膜增产35%以上,亩收入为小麦的2至3倍,呈现出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全州旱作区4.58万hm^2全膜双垄沟播农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与川水区灌溉作物相媲美。从长势情况看,全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株高高出50—60cm,叶片多5—6叶;总根量比半膜玉米增加19条,侧根增加12条,株叶面积增加0.67—1.89培;耕作层含水量比半膜玉米高30%,比露地玉米高50%第1页共8页以上。呈现出:全膜玉米、全膜马铃薯生长势强,植株健壮,叶色浓绿,生育进程明显加快,抗旱效果十分明显。20XX年临夏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7.14万hm^2,为全州16万种植户增产粮食1亿kg,人均增收232.5元。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给临夏州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结束了临夏州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抗旱的局面。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使临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我州农业生产的现状是: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目前我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2、川地2.89万hm^2、塬地1.28万hm^2。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2、水平梯田3.46万hm^2、条田2.33万hm^2。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3,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m^3,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1.3、干旱少雨是我州大部分地区困扰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根据气象资料,我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XX县区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XX县区东北部和西部地区、XX县区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XX县区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居重要地位。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1、自然因素的影响,仍不容忽视。旱作农业区面积大,第2页共8页旱灾频繁;农田基础设施差,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2.2、旱作农业工作,社会认知度低。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旱作农业是灌溉水利节水,对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轻视旱作农艺技术,对旱作农业没有强势、持续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加上农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