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用法.2、熟读文本,学习王安石在治学上的积极勇敢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1、褒禅山2、而卒葬之3、庐冢4、有碑仆道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6、有穴窈然7、则或咎其欲出者8、无物以相之9、何可胜道也哉10、箫君圭君玉11、余弟安国平父(bāochán,也就是华山)(zhǒng,坟墓)(yǎo,深远幽暗)(jiù,责怪)(xiàng,帮助)(shēng,完全,尽)(guī,人名)(fǔ,对男子的美称)(zú,死后)(pū,倒)(huā/huá/huá)字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停顿1.无物以相之2.桓公欲相鲍叔3.悔相道之不察兮4.儿已薄禄相5.儿童相见不相识6.苟富贵,无相忘相帮助……让做相选择察看相貌代词我代词你们•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夫孰异道而相安•道路•说方法•取道•道路道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因为介词因为连词而修饰用来而表并列因为介词•“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孰能讥之乎?•7、吾其还也•8、既其出•代词那•代后洞那些•代后洞游人代古人•代自己语气词表反问助词无义语气词表商量1、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则其见愈奇5、火尚足以明也6、常在于险远7、至于幽暗昏惑8、后世之谬其传——词类活用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形→动,走到尽头动→名,见到的景象形→动,照明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形→名,幽暗令人迷乱的地方使动,弄错,使…错1、非常之观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古:到达(某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语句翻译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那游洞的乐趣。有了志向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也不能到达。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游记主要是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理清思路,整体感知一(记游)(1、2)记叙——游山经过。二(感受)(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荆公则学人之文也”----梁启超•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体现和论述了学者治学的有关问题。•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一、•探究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主要作用引起下文)•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的态度•游山做学问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遂与之俱出悔其随之而、、、---浅易的喜欢,一窝蜂去做---难的、精深的望而生畏---越深入探索,越感觉学问博大精深,收获就越大。-----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没有坚持,最后也只能一事无成,乃至遗憾终身-----跟随别人跟风二、游山就像做学问(治学)•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治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