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复习目标】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3、古文的字词句篇。【复习设想】1.诵读并回顾课文内容2.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3.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课时安排】三教时。【复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复习内容(一)复习第1段。1.诵读思考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2.指点与答疑。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二)复习第2段。1.内容回顾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2.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3.指点与答疑。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