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下工会工作的转型发展论社会转型期下工会工作的转型发展一、工会转型的背景工会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在劳资矛盾频繁化、劳资纠纷犀利化的前提下提出的。转型,意味着变化,也表明了原有的体制、模式已不适应它所依附的社会环境。从现状来看,劳资纠纷、维权抗争等事件频频发生,劳资关系的“对抗式对话”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员工成长的桎梏,劳资矛盾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利益诉求更为具体。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消退,劳资矛盾已从围绕劳动合同解除后的寻找经济补偿逐步转向提高薪酬、奖金、福利等具体利益诉求上。二是诉求表达方式更为直接。一方面,从传统的个人上访或集体上访向群体性停工,这种新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转变了;另一方面,劳资矛盾的覆盖范围,也从一个车间或一条生产线等局部“地区”向整个企业、分公司扩大。三是劳资矛盾主体相对集中。深圳富士康事件、广本停工事件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来越成为劳资矛盾激化的“重灾区”,这也反映了一线职工,特别是劳务工,正成为劳资矛盾中的重要群体。从源头来看,劳资矛盾新特点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商务成本的不断上升促使企业控制成本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随着通胀的持续升温,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因素没有根本变化,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涨价、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等现实问题。二是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给职工群众带来了“两难”问题:一方面,职工群众特别是困难职工,生活受影响较大,他们对提高工资收入有较高期盼。但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尤其是劳务工,却面临着同工不同酬或通过加班也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三是职工未能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国际金融危机时,许多职工群众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但随着危机过后,部分企业经营形势的好转,职工的待遇仍然不变或增长很少,引发了职工群众的不满。第1页共7页从发展动向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纳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了上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创新的发展,而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转型前沿阵地的XX县区,更需要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新兴产业不断崛起,“80、90后”工人和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崛起,作为职工群众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权力意识不断上升,要求体面劳动、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日益凸显。二、工会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多元化、职工队伍多层次化及劳资矛盾的复杂化、犀利化,都凸显了工会转型的必要。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会的维权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工会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还劳动以价值、尊严,为此,我们先对工会工作的现状进行梳理。1、必须清醒认识现有工作模式的不适应一是行政型工会的不适应。源于计划体制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工会工作方式,使得工会在预知员工意见、预防劳动纠纷和预警群体事件等方面,存在制度的缺失与断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建服务型工会上下功夫,要突出围绕大局、以服务为先的职能特点,以人为本,坚持以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职工,真正实现从行政型工会向服务型工会的转型。二是附属型工会的不适应。在行政手段下形成的依靠行政、替行政说话的附属型工会,特别是依附于企业的基层工会,在涉及集体协商、工资谈判等具体维权事宜时,往往出现失语、失位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建法治型工会上下功夫,增强工会组织的法治意识,强化学法、用法,以法定程序挑选工会干部,用法律手段履行工会职责,真正实现从附属型工会向法治型工会的转型。三是活动型工会的不适应。传统观念中的工会仍然较难摆脱为员工搞活动、谋福利的角色,无论是国企还是外资企业,第2页共7页受雇于老板体制下的工会干部,因“先天不足”,无法走出、也不敢走出“吹拉弹唱队”的困局,使得维权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建代言型工会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