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刍议【摘要】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囿于历史因素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少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民办高校应坚持“三位一体”建设,强化环境育人、以文育人、网络育人功能,突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影响力。【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路径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民办高校虽然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着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情况来看,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民办高校自身文化建设底蕴缺乏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大都由返聘的退休教师、外聘的教师以及本校的专职教师三个部分组成。由于民办高校所处区域大多较为偏僻,常驻校园的人员只有辅导员和部分管理者,而专兼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很少在校园停留,造成教师与学生在课余难以近距离接触交流,导致师生之间存在情感淡化、观念交流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普遍存在无所适从感,也感受不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二)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缺失民办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环境下。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局限于少数校领导、学工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参与主体则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广大教职工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致使其动员的主体范围缩小。(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短缺,其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另外,部分民办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学校的领导者忽视校园环境所应承担的精神文化内涵,而把重心放在校园建筑的造型、空间布局以及现代教学设施上,使得校园文化品位上人文氛围淡薄,导致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缺少,不能体现学校内涵及优良传统的人文环境。(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部分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办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参与度并不高。另外,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学校对社团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致使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导致社团制度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大面积的退社潮。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政府對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手段落后等状况。与公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相比,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只能采取扩大在校学生规模和利用银行贷款等形式来寻求发展。在学校发展初期,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往往把经费投入到能产生效应的校园物质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上,继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和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短缺民办高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建设大多起步晚,所以还不够成熟。另外由于其“民办”的标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市场。资金的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其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原有的办学条件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规模,加上资金短缺,导致学校在办学方向、教学设施、规章制度、招生就业等方面体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三)教师频繁流动影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相对不足,断层比较严重,大多依靠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的存在缓解了学校的教学压力,但其管教不管学的现象严重。他们只承担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度也不高。而本校的年轻专职教师受到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束缚再加上社会陈旧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把在民办高校工作当作积累经验的跳板,随时准备另谋高就,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四)学生整体素质制约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校园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民办高校的生源除了本校学生,还存在大量的自考生和成教生,学生素质的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