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外部条件。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奠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内蕴的新的思维方式去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自身变与不变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有效路径。[关键词]科学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与不变[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0)12-0052-02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也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马克思以實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论,对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具有方法论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的本质及其主体性,实现了对前人的批判与超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里,马克思诠释了“实践”的真实内涵,即人的感性活动。从而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思辨的思维方式的批判,完成了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初步形成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历史等问题的理解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在马克思之前,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观点主要表现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与旧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例如德莱柏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家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等人提出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力图用现实的物质原因来说明人的形成和性质,认为人的一切差别都是在后天环境中获得的。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中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环境本身也要通过人的实践来改变、否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当然,马克思在批判“环境决定论”时,并没有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是对其进行超越,提出不仅环境创造人,而且人也改造环境,这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正是立足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提出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实践中介,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实践使环境发生了变化的同时人自身的存在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从而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悖论。这种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法,形成了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新的思维方式。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回答“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前提性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形成了两种观点:“要素说”与“外部条件说”。“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和被称为教育环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就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而“外部条件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