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1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目标的1、2两项。朗读法、沟通法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二、预习检测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概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亮。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五、巩固积累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2、对比原文,译读巩固课文。六、课堂总结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