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国防之剑,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摘要尚武精神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甘落后、不屈不挠、奋发有为,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的一种民族气质的外在体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尚武精神萎缩,重铸大学生的尚武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迫切任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军事理论课、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和发展军事爱好者协会等途径铸造大学生的尚武精神。关键词尚武精神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天所有在地球上存在的民族,都是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战争中表现优秀的民族的后代,因为在战争中表现拙劣的民族早已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人类历史的残酷事实。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当其他的三大古文明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时,我们的古文明却能够延续并保留至今,这与我们的尚武精神传统有关。如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依然没有改变,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从来没有消除过,目前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极为严峻。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传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尚武精神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对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传统作简要梳理,提出了高校国防教育中铸造大学生尚武精神的紧迫性和途径,以期在高校国防教育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尚武精神”概述“尚武精神”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时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会刊《精武本纪》题了“尚武精神”四个字并对其做如此概括:“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①在这里,孙中山是从富国强兵的角度阐述中华之尚武精神的内涵。1991年出版的《辞源》则将“尚武”解释为:“崇尚武学、军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尚”字做这样的解释:“推崇,重视,崇尚。”对“尚武”词条的释文是:“推崇和重视武术及军事的风气:尚武精神。”②由此可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尚武精神”的基本意思和内涵就是推崇、重视武术和军事的风气,这里的“武”我们可以看作是武术、军事、战备、战争等与国防相关的事,“尚武精神”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国防事业的重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爱军习武的社会风气,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甘落后、不屈不挠、奋发有为,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的一种民族气质的表现。它好比人身上的钙,一个人一旦缺乏“尚武精神”这种“钙”,就成为人们所说的“软骨头”;而一个民族缺乏“尚武精神”这种“钙”,就会一盘散沙,软弱可欺,任人宰割。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源远流长。远古蚩尤作乱,炎黄两帝联合战蚩尤,进而征讨四方,后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这些记载说明了华夏民族是经过多次大的部落战争形成的。之后,成汤灭桀,武王伐纣,均被认为是和天意顺民心的军事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各有不同,但对军备却都极为重视,如儒家“六艺”教育中的“射”、“御”思想;墨家虽倡“非攻”,但重视武备;道家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则以富国强兵为其基本主张。尚武精神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尚。秦之灭掉六国,在于其“农战”思想和“远交近攻”战略的成功运用。汉代的军事人才辈出,当时的匈奴兵锋虽曾多次逼近中原,余部在欧洲也所向披靡,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铁骑的征讨和追杀之下匈奴险遭灭族之后果。“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建立在军刀下的威严。唐朝也有尚武之风气,唐太宗征西及平定高丽之乱而建功于域外,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到了宋代,宋朝开国皇帝却“杯酒释兵权”,是“防内甚于防外”、“重文轻武”之始作俑者,导致的结果是上层人物和社会精英只沉溺于吟诗作对,民间街头巷尾盛行玩鸡斗狗,华夏子孙逐渐失去从军报国的热情,造成了两宋国防空前羸弱,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败再败,最终,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也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明朝“防内甚于防外”思想更是发展到空前程度。与边防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