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污染天气紧急预案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目录CONTENCT•引言•大气污染现状及危害•紧急预案启动条件与程序•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的终止与后期评估•预案的宣传、培训与演练•责任与奖惩机制01引言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的和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重污染天气的频繁出现,对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制定和实施重污染天气紧急预案旨在及时、有效地应对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通过预案的实施,推动企业和公众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地理范围时间范围适用对象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受重污染天气影响的城市和地区。在出现或预测将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启动本预案,直至空气质量恢复到良好水平。各级政府、环保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等。预案适用范围02大气污染现状及危害80%80%100%大气污染现状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特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冬季采暖期污染也相对较重。大气污染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农业活动、生活源等。复合型大气污染区域性和季节性污染污染源多样化0102030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气候变化的危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温室气体排放可导致全球变暖,黑碳等颗粒物可影响太阳辐射等。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酸雨可破坏森林和土壤,光化学烟雾可影响植物生长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颗粒物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如影响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医疗支出等。03紧急预案启动条件与程序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或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及以上级别。气象部门预测未来48小时内将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如静风、逆温、湿度大等,可能导致重污染天气持续或加重。重污染天气已经发生,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启动条件监测与预警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信息公开与宣传启动程序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气象条件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当满足启动条件时,由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宣布启动重污染天气紧急预案。各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如限产、停产、限行等。政府及媒体及时公开重污染天气信息,宣传应急响应措施和公众防护措施。04应急响应措施010203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停止体育课、课间操、运动会等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不可避免,建议采取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健康防护措施公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驻车时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加大施工工地、裸露地面、物料堆放等场所实施扬尘控制措施力度。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减少交通扬尘污染。减少涂料、油漆、溶剂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及产品使用。建议性减排措施01020304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时,采取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强制性减排措施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时,采取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时,采取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时,采取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05应急响应的终止与后期评估空气质量明显改善01当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下降到轻度污染及以下级别,且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将保持稳定或继续改善时,可以考虑终止应急响应。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02当主要污染源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且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进一步恶化影响时,可以终止应急响应。应急资源耗尽或无法继续保障03当应急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耗尽或无法继续保障应急响应工作的正常开展时,需要评估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