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本课件(医学生专用)CATALOGUE目录•中药学概述•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介绍•中药制剂与剂型•中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中药的临床应用与合理用药01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的定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天然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和相互作用。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至今中药学的发展历史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长期实践逐渐积累了用药经验。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中已有关于中药的论述。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中药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详细论述了中药的配伍和应用。中药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出现了《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中药学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中药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现代中药学在继承传统中药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推动中药学的创新和发展。学科地位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中药学是核心课程之一。重要性中药学对于保障人类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发掘和传承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中药学也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中药学的学科地位与重要性02中药基础知识根据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特点等,将中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几大类。中药的分类中药的命名多根据其形态、气味、功效、产地等特点进行,如“黄连”、“人参”、“石膏”等。中药的命名中药的分类与命名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指中药对机体某种病理状态的改善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中药的性能与功效中药的功效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常见的配伍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中药的禁忌指在特定情况下,某些中药不宜使用或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等。如“十八反”、“十九畏”等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中药的配伍与禁忌03常用中药介绍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解表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花粉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栀子清热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苍术厚朴藿香砂仁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化湿止呕,解暑。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祛湿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干姜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肉桂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吴茱萸温里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理气药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神曲消食和胃。消食药白及三七茜草蒲黄止血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凉血化瘀止血,通经。止血,化瘀,利尿。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延胡索郁金姜黄01020403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贝母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肿。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04中药制剂与剂型根据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药品。中药制剂的定义按物态可分为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气体制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真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