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PPT课件目录•中药学概述•中药的药性与分类•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中药的配伍与禁忌•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质量评价与监管中药学概述01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的定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特性。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近现代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中药学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温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形成。唐宋时期中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出现《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巨著。先秦时期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秦汉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世。中药学的发展历程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学科。中药资源学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及其与药效关系的学科。中药化学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学科。中药药剂学研究中药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中药鉴定学0201030405中药学的学科体系中药的药性与分类02010203中药药性包括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五味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中药的药性0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0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等。0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中药的分类方法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等表证。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热证。茯苓、薏苡仁、苍术等,具有祛湿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湿证。030201各类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作用,用于治疗虚证。补益药陈皮、枳实、木香等,具有疏理气机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证。理气药丹参、红花、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血瘀证。活血化瘀药各类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三七、茜草、蒲黄等,具有止血的作用,用于治疗出血证。止血药独活、威灵仙、秦艽等,具有祛风湿的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各类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中药的炮制与制剂03净制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达到一定的净度标准。蒸制将药物蒸透,改变其性能,增强疗效。炮炙用火焰处理药物,改变其性能,增强疗效。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切割,便于炮制和制剂。煅制将药物置于高温中煅烧至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煮制将药物加水煮沸,去除毒性或刺激性,或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中药的炮制方法丸剂将中药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汤剂将中药加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散剂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膏剂将中药提取物或细粉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丹剂指以汞为主要成分,经高温升华后制成的红色或红棕色粉末状制剂。中药的制剂类型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等。制剂对药性的影响不同的制剂类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副作用等;制剂中的辅料也可能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影响;此外,制剂的制备工艺也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炮制与制剂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中药的配伍与禁忌04“君臣佐使”原则根据药物在方剂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确保药物间的协同作用。“相须相使”原则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杀”原则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恶相反”原则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