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实习模式探讨(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摘要:实践实习是环境科学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实习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探讨,通过分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科学专业实践实习进行实习单位、实习管理和成绩评定等环节的改革探讨,以期增强实践实习效果,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打下基础。关键词:环境科学本科生实习模式教学改革高校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的应用和升华。在教学计划中,很多专业课程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科学和固体废物处理等,都要安排一次或几次生产现场实习,目的在于了解生产实际的一般情况,验证所学理论,并学习一定的操作技术,同时在毕业前安排分散式的毕业生产实习。1.实习类型1.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大学学习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为以后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开设“环境学概论”后,可进行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实习。目前,我校认识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监测站工作流程、农村规模化沼气发酵和有机肥料厂等。1.2专业实习在学生对于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修复等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关于水、气、固和声等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污染现状和修复技术等。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两周的系统实践实习,将专业课程中的核心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如对于“环境监测”的课程实习,选择离校园较近的河流,进行河流采样断面的布设、取样時间的分配、样品的保存、分析和主要指标的测试及最后对水质进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行分析,判断其主要污染源并提出初步的污染控制方案,形成一整套的河流监测体系报告。1.3毕业实习在毕业之前进行,学生要综合地运用所学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的基础知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并进一步掌握相关技术。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组织生产、独立工作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校毕业实习主要在四年级的最后一学期开展,采用的是“分散式”的方式,学生自主或专业教学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在工作岗位实践学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工作有初步的认识。目前实习单位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环境监测站、环境评价机构、大中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有机肥料厂等。2.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生认为,实习仅仅是学校要求他们完成的“一项任务”,因而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不强。部分实习指导老师不愿意认真研究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可避免地形成“走马观花”的实习模式,最终使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不能令人满意[1]。2.2实习场地落实困难作为农业院校,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特色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壤环境污染、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等。但目前关于土壤污染修复的可参观的实习场地较少,而关于农业废物肥料化的有机肥厂的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更侧重生产工艺流程、反应原理等定性的描述,很少涉及对设备设计、操作参数、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定量描述的商业机密。对于毕业实习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再有接受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合资、外资企业由于管理、知识产权、安全等各种原因对学生实习一般都不太欢迎。实习学生由于理论知识还不够巩固,实践经验不足,到企业后很难给企业帮上忙,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不便[2]。2.3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专业课程实习前,教师先对拟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工艺特点进行简单讲解。进入企业后,在该企业的技术或管理人带领下,对企业走马观花式地观看,听取他们对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