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政治特色【摘要】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围绕保家卫国这个政治任务而展开,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这种政治特色在陕甘宁边区小学的国防教育、劳动教育以及政治思想教育中都有不同特点的展现。独具特色的政治教育,使小学生建立起抗日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成为边区政治宣传的生力军,在边区的统一战线、宣传教育、反对敌人渗透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治特色;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231;K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570(2020)03-0052-08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这一地区环境恶劣,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在文化方面更是落后。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文盲比例高达90%以上。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说:“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至于小学,全边区过去仅有一百二十个……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①。边区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随即把小学教育提上发展日程,着力增加小学数量和儿童入学人数,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边区小学教育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937年春,共有小学320个,学生5000人;秋,小学545所,学生10396人;1938年春,小学706所,学生14207人;秋,小学773所,学生26725人;1939年,小学883所,学生20402人。1940年,小学902所,学生26912人。②时值战时,政治和军事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这一“中心工作”也充分体现和嵌入到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之中。本文拟从国防教育、劳动教育以及政治思想教育3个方面,对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政治特色做一探讨。一、国防教育:配合战争动员陕甘宁边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小学生们实施国防教育十分必要。早在1937年,毛泽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就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要进行“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③1938年初,边区教育厅响应国防教育的号召,发布《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小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工作的通告》,明确指出:“在此抗战时期,尤其敌人逼近边区,边区将成为直接抗战区域的形势下,我们的小学校也应该配合着抗战动员,适应着战时的环境和需要,更具体更紧张的把应教的课、应做的工作推动起来,这样才能和群众的抗战运动与儿童的战时活动取得密切的联系,使国防教育在任何环境下可以继续发展,不至受丝毫的妨碍。”④1939年,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指出:“为要普及边区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材,教育民族新后代,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是当前迫切的任务。”①可见,边区政府已经将国防教育作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来抓。因而,边区教育厅要求学校进行军事化管理,并转移课程重心,将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教育作为课程重点,其次注意防空防毒、反汉奸托匪等常识教育;课外活动方面,建议小学生积极参加各个抗战动员活动的布置、参加少先队、慰劳抗属等,一切活动都应以配合抗战为主。②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再次强调:“小学课程以政治、军事为中心。”③可见边区政府对小学国防军事教育的重视程度。在1940年之前,边区小学的教学内容几乎完全被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所占据。据边区教材编者刘御的回忆,1940年之前的国语教科书“三句话不离抗日”,一切家禽家畜、益虫益鸟的本能活动,都被描写为抗日,就连石炭石油、钢铁棉花、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也都在教科书中自言自语,争先恐后要抗日去。对人的教育更是“人人去当兵,当兵打日本”。④1938年,《全民抗战》刊登《半年来边区的国防教育》一文,其中有一篇《常識课教学法》,该文指出,选择教材时应注意“能引起儿童爱国热情的”、“和目前各种抗战工作有关系的”。⑤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也都采用相关教材进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