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新兴力量的崛起【学习目标点击】(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重点难点】1、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3、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基础自测】见练习册【课堂导学】一.欧共体的形成1、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④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2、经过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3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3、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即争取实现经济一体化)对欧洲:经济: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4、影响:政治: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提高了国际地位。对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二.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②依赖美国的保护与扶持;③重视教育;①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表现:②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2号经济大国③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④90年代,最大的债权国,海外纯资产世界第一。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和对外援助大国。三.中国的腾飞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发展的基础②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历程:③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66-76年,文化大革命——遭受极大损失⑤1978年后,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农业,工业,进出口贸易,科技文事业,生活水平)2、影响: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四.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1、背景:①独立后,不愿介入美苏争斗,希望保持和平中立。②南斯拉夫铁托、印度尼赫鲁、埃及纳赛尔的推动。2、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宗旨:独立自主和非集团①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4、内容:②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①推动一支新国际政治力量的出现;5、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②维护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③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重点阐释】1.不结盟运动与欧(共体)日发展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有何不同(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都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都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