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学案一、知识点拨(一)历史解析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了反复斗争。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A.上海B.北京C.广州D.东京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A.1894年B.1905年C.1911年D.1912年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A.民国25年B.民国26年C.民国27年D.民国28年(二)能力提高1.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A.成立时间最早B.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三)延伸拓展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