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网络纲要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3.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一、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推动2.直接原因:不断出现的社会危机3.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二、表现:2.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A.背景:a.30年代大危机,旧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b.凯恩斯主义的出现B.方式:C.特征: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作用:E.滞涨:含义:经济增长①,物价则持续猛涨,②严重原因:a.直因:1973年中东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根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存在c.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福利、减开支、减税)混合经济:将③相结合、④并存B.实质:由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C.过程:出现于二战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备,1973年受挫,⑤缩小规模D.评价:积极:使穷人受惠不少,稳定了社会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A.原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B.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⑥C.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⑦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D.含义:又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进步: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大危机之前,资本主义世界占优势地位的传统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其理论基础是供给会自动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危机程度都不严重,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以及据此制定的经济政策对它们尚能应付。但是,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击如此沉重,以至于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对它再也无能为力。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说,指导它们渡过危机,凯恩斯主义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之所以以“凯恩斯主义”来命名,主要是因为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对“福利国家”型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作了最为系统而有力的论证。凯恩斯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应该相应地采取反措施,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赤字预算、通货膨胀,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刺激并鼓励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裕。凯恩斯经济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说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凯恩斯的反危4.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A.原因: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b.⑧的推动B.含义:从⑨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⑩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C.特征: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D.核心:高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三、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四、评价: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2.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机理论是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但是,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并没有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找到一个消除危机的有效办法。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