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时间:课时编号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知道百家争鸣的原因、表现、重要代表(儒家及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和影响。从中进一步感知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史料的收集和使用方法。感受思想家的真知灼见,积累人生经验。重点: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儒家的主张。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自学质疑:(预习案学习)交流展示:早期儒学及其代表:道家及其主张: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活动探究: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2.阅读下列材料,探究有关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相关内容: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论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篇》⑴根据材料和教材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⑵孟子的思想与孔子是什么关系?有何不同?⑶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3.阅读材料并联系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在今天看来,我们有哪些思想传承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秩序和安抚人心的道理,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更加流露出对“大同之世”的怀念,于是,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巩固练习1、“百家争鸣”中的“家”是指A豪门望族B思想流派C士人集团D文艺团体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B生产力的发展C文化教育的进步D政治环境的宽松3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A人的生存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调和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侧重,其中儒家思想的精神重心是A社会道德伦理B社会经济制度C国家政治制度D军事战略谋略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6.孔子曾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这说明他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7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残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度,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言,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BBCAAB(1)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