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从根本上看是因为()。A.康熙熟读经书B.先祖遗留的崇尚儒学的传统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D.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解析康熙高度评价朱熹是为了表示他尊奉儒学,但这是现象,从本质上看,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不得不借用中原的先进制度、思想进行统治。答案D2.康熙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D.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解析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斗争的内容看,既有反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极少数分裂势力的行为,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答案D3.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解析清政府将尼布楚及其以西直至贝加尔湖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所以D项不对。重要意义应是对以后影响最深远的,而A、B两项没有说明《尼布楚条约》最深远的影响。答案C4.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解析注意结合题干中时间以及诗句的内涵分析,主要是台湾回归大陆。答案D5.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①建立新王朝政权②对边疆地区尚未有效控制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康熙是继承顺治帝的皇位,因此不必建立新的王朝政权,故①不对。同时,当时郑成功仍坚持抗清,“三藩”也割据称雄,故④不对。答案B6.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这一举动()。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③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④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康熙帝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这就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也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①②③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④不对。答案A7.“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时C.收复雅克萨之时D.进兵台湾时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天山”“积沙”“亲征”,符合这些条件的史实只有A项。答案A8.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共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简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①的表述明显错误,这里的“中国”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是一个国家的称谓,绝不是指中原地区。由此,排除A、B两项,③明显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又称为日清战争。答案C9.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解析康熙帝对历史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就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即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C能力提升(14分)10.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结合上述图片,分析康熙帝亲政后主要面临哪几方面的问题?(6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