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专题整合提升[知识网络][专题探究]专题一探究性实验题探究性实验题常常重过程轻结果,目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做,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一般通过对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无机未知反应和实验方案的探究,来考查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探究性实验题的一般模式为:由于:(1)无机物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关;(2)有机物的性质与分子结构有关,而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又与官能团的种类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关。因此,进行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时,要分析其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所可能具有的性质。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时应遵循(1)科学性:实验原理准确,实验流程合理。(2)安全性:保护人身、保护环境、保护仪器。(3)可行性:条件允许,效果明显,操作正确。(4)简约性:做到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基本要求。2.迅速、准确地解答探究性实验设计题的方法(1)明确目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胶、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3)设计装置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4)记录数据和现象: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现象。(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6)设计实验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液体倒吸;②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③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等);④防吸水(如制取易吸水、易潮解、易水解物质应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⑤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⑥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⑦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也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⑧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专题二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化学实验设计应当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节约性”等基本原则。1.科学性(1)当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①制氢气不能用HNO3、浓硫酸,宜用稀硫酸。另外,宜用粗锌(利用原电池原理加快反应速率),不宜用纯锌(反应速率慢)。②同理,制H2S、HBr、HI等气体时,皆不宜用浓硫酸。前者宜用稀盐酸,后两者要用浓磷酸。(2)与反应进行、停止有关的问题。制CO2,不宜用H2SO4。因为生成的微溶物CaSO4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3)H2和Cl2等体积混合气体爆炸的演示实验,其成功的关键是H2、Cl2两种气体的纯度要高,尤其Cl2含水蒸气越少越好。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的Cl2中含易挥发的HCl气体和水蒸气较多;若用KMnO4代替MnO2进行反应,由于反应不需加热,使制得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极少。从而提高H2、Cl2混合气体爆炸实验的成功率。(4)酸性废气可用碱石灰或强碱溶液吸收,一般不用石灰水,因为Ca(OH)2属微溶性物质,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5)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一般不用手捂法,因为手掌热量有限。(6)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装置内外压强应相同。(7)实验室制备Al(OH)3的反应原理有两个:①由Al3+制Al(OH)3需加氨水;②由Al(OH)制Al(OH)3需通CO2气体。注意:氨水是Mg2+、Al3+、Fe3+的沉淀剂,这个知识点,不但可以用在它们对应氢氧化物的制备上,还可以用于它们的鉴别实验中。(8)装置顺序中,应先除杂后干燥。如实验室制取Cl2的装置中,应先用饱和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