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课后反思红山区第三小学王伟玲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材分析:教材是在学生们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四、学生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迁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孩子们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会求直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对圆的周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探究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圆的周长,以及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六、教学方法: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验、计算等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七、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景,认识周长。以秒针走一圈所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看看摸摸,说说自己对圆的周长的理解。。(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感知测量的方法。1、提出疑问,用直尺直接测量方便吗?2、寻找方法,说出自己的想法。3、动手实践,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去试验是否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4、学生回报,总结心得。5、教师总结。6、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可以用大家想出的方法,测量大屏幕上的圆。(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试验,是学生感受测量圆的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第三环节:提出猜想,充分验证。1、猜想圆的周长应该和什么有关系?2、以小组为单位验证自己的猜想。3、汇报总结,发现规律。4、介绍圆周率5、阅读资料,体会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6、总结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得出周长公式。(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第四环节: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练习的设计接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第五环节:学生回顾,教师总结展示回顾提纲,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感受,同时为大家送上寄语。教学反思: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测量大的圆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