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完整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二(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可变为:N二12CV2/m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CV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可取50%。3.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完整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完整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五、结果表征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法、Grubbs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