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社教学体会随笔作为小学一名品社课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课改过成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写教学随笔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入教学研究的一种好形式;写教学随笔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后的反思、交流,提高找到了机会。下面介绍一下我上小学品社历史部分知识体会如下:小学生喜欢学历史,对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命运都很关心,经常问这问那,很想知道其中的情节和结果,他们爱发表意见,好争论,有的还进入角色,替古人排忧解难,这种积极性是很可贵的,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探求反射的心理,运用讲授、示范、问题、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到科学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历史感性知识是指具体的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研究历史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依据儿童年龄特征和历史特点,教学应多给学生一些感性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几千年文明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上出现很多杰出人物,有过不少重大历史事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根据教学目标介绍一些典型的有关知识,可以采取教师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还可以利用传统的、现代的教学手段以及图片挂图影片等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生动的知识本身就带有启发性,直观性,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抗日战争》单元,学生学习《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等课的内容后,我组织了多读课外书籍,欣赏《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介绍百团大战的课外读物等活动,还可以到网上查找日军侵略中国的资料等,在学生头脑中积蓄了抗日战争的很多史实。这些史实时时在学生头脑中活动。史实之间相互撞击,就酝酿着认知结构的组合,在最后研究“中国人民怎样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问题时,他们根据自己已知的史实,经过分析综合同化平衡,很快得出正确结论。学生研究历史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历史感性知识丰富了,经过师生互动与思考,学的会向理性飞跃。而且具体生动的历史感性知识还有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作用。兴趣与情感是研究问题的内动力,没有这些心理活动参与,教学研究无法进行。从讲授具体知识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问题,注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推动作用。教学中及时反思,真正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也是自觉研究心理念下学科间的融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提高。体会也是非常深刻的,我知道,新世纪课程教材改革任务十分艰巨,这就希望我们教师继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今,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型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就必须勇于创新,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就必须苦心钻研,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达到很高的造诣。教师自身发展迫在眉睫,更新理念大胆尝试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空间。作为九小的这片沃土,是我们师生共同发展的摇篮,为新世纪教育创新与灿烂未来描绘着一幅幅宏伟壮丽的蓝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