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散氏盘铭》赏析2/3散氏盘,也称“散盘”,盘高20.6厘米,底径长41.1厘米,是西周厉王时的青铜器。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铭文铸在盘内底部,凡19行,350字。内容讲述的是矢人将田地够付散时所订约契,是研究西周土地制的重要史料。从它身上我们可以得知,西周时期土地占有权的转让是十分严格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先要勘察地界定出标记,再让有关各方协商订立盟约,并要宣读誓言,写契约:铸铭文。从文字书写上看,散氏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一般的特征是:笔画粗细大体一致,横平竖直,分布均匀,讲究对称;字形长方端正,排列得很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散氏盘铭文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全篇很难找到平直规整的笔画,多数笔画写得往左下篇斜;结体也很灵活,多是左高右低;字形略带扁圆,或俯或仰,或欹或正;章法布局虽大体上纵横有序,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亦多有3/3争让错落,彼此呼应。通篇铭文如满天星斗,令人目不暇接。在西周金文中,散氏盘的铭文书风是最独特的,有人说它是“金文中的草书”,乱头粗服的风格中显示出一种率意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