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法分析聚合物结构特征一、实验目的1、了解红外线分析聚合物的原理及其应用范围;2、掌握操作红外线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3、测定某位置样品的红外谱图。二、实验原理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联结起来而组成的。分子的原子与化学键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它们的运动,除了原子外层价电子跃迁以外,还有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和分子本身的转动。这些运动形式都可能吸收外界能量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每一个振动能级常包含有很多转动分能级,因此在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的发生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无法测得纯振动光谱,故通常所测得的光谱实际上是振动-转动光谱,简称振动光谱。2、红外吸收气体检测的原理当某物质受到红外光照射时,该物质的分子就要吸收一部分能量并将其转换为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同一种波长的红外辐射吸收程度不同,如果将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按顺序通过某物质,逐一测量其吸收程度,并记录下来,就得到该物质在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曲线。3、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1)E红外光=ΔE分子振动或υ红外光=υ分子振动(2)能级跃迁选律:振动量子数(ΔV)变化为±1时,跃迁几率最大。从基态(V=0)到第一振动激发态(V=1)的跃迁最重要,产生的吸收频率称为基频。(3)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μ)必须发生变化,即Δμ≠0。4、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分子振动形式分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1)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往复运动,振动过程中键长发生变化。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s)和反对称伸缩振动(as)两种形式。(2)弯曲振动:原子垂直于化学键方向的运动。又可以分为面内弯曲振动(d)和面外弯曲振动(g)两种形式,它们还可以细分为摇摆、卷曲等振动形式5、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峰的关系理论上具有特定频率的每一种振动都能吸收相应频率的红外光,在光谱图对应位置上出现一个吸收峰。实际上,因种种原因分子振动的数目与谱图中吸收峰的数目不尽相同。红外光谱中除了前述基本振动产生的基本频率吸收峰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振动吸收峰:(1)倍频:是由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第二、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由于振动能级间隔不等距,所以倍频不是基频的整数倍。(2)组合频:一种频率红外光,同时被两个振动所吸收即光的能量由于两种振动能级跃迁。组合频和倍频统称为泛频。因为不符合跃迁选律,发生的几率很小,显示为弱峰。(3)振动偶合:相同的两个基团相邻且振动频率相近时,可发生振动偶合,引起吸收峰裂分,一个峰移向高频,一个移向低频。(4)弗米共振:基频与倍频或组合频之间发生的振动偶合,使后者强度增强。基团特征频率区的特点和用途:吸收峰数目较少,但特征性强。不同化合物中的同种基团振动吸收总是出现在一个比较窄的波数范围内。主要用于确定****团。指纹区的特点和用途吸收峰多而复杂,很难对每一个峰进行归属。单个吸收峰的特征性差,而对整个分子结构环境十分敏感。主要用于与标准谱图对照。6、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基团处于分子中某一特定的环境,因此它的振动不是孤立的。基团确定后,m固定,但相邻的原子或基团可通过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影响K,使其振动频率发生位移。在特征频率区,不同化合物的同一种****团吸收振动总是出现在一个窄的波数范围内,但不是一个固定波数,具体出现在哪里与基团所处的环境有关,这就是红外光谱用于有机物结构分析的依据。红外图谱的四个大区:一些简单官能团的特征峰:a.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cm-1);C-H弯曲振(1465-1340cm-1)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cm-1以下,接近3000cm-1的频率吸收。b.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cm-1);C=C伸缩(1675-1640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cm-1)。c.芳烃:3100-3000cm-1芳环上C-H伸缩振动;1600-1450cm-1,C=C骨架振动;880-680cm-1,C-H面外弯曲振动;芳香化合物重要特征:一般在1600,1580,1500和1450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个峰。880-680cm-1,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依苯环上取代基个数和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芳香化合物红外谱图分析中,常常用此频区的吸收判别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