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其副职为太子少保。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C•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朝廷的人才选拔工作。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是改元的第一年。B.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C.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D.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B.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B.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C.诸侯,古代帝王的兄弟子侄的统称,文中“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2D.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