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的艺术歌曲创作话题:兴趣爱好现代诗歌曲术歌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古代有文人的“琴歌”、姜白石的“自度曲”,近代有萧友梅、黄自、赵元任、青主、谭小麟等创作的一大批优秀作品,而现当代的作曲家们则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为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代表便是罗忠镕先生。罗先生在管弦乐、室内乐以及独奏音乐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但就其艺术歌曲创作而言,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当代作曲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由于特殊的学习经历以及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罗先生早期的创作就是从歌曲开始的。1947年,他以“普萨”为笔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由于这首歌曲较好地表达了当时国统区进步群众向往解放区、向往民主和自由的心情,很快传遍上海,并流传到全国各地。虽然这只是一首群众歌曲,但却大大地鼓舞了罗先生,也更加坚定了他想向作曲方向努力的愿望和信心。1948年,罗先生创作了他的第一首艺术歌曲《临江仙》,歌词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同名词作。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罗先生并没有学过多少作曲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但这首歌曲在作曲系的作品音乐会上演唱后,不仅同学们相当称赞,甚至连眼光颇高的应尚能先生也觉得不错。解放后,周小燕先生曾经多次演唱过这首作品,不过因为刚解放,唱古诗词似乎不太适宜,便把歌词换成了“啊”,歌名改为《旋律》。可惜的是,这首作品的乐谱已经遗失。就在这一年,罗先生还创作了另外一首艺术歌曲《卖儿谣》,歌词是一首现代诗,作者叫廖晓帆。这首诗表现的是在旧社会中一位母亲因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而被迫将其卖掉的悲惨境遇。罗先生读过之后深受感动,于是饱含感情写下了这首歌。这首歌曲的乐谱早已丢失,但“文革”后中央乐团的何芝同志却在她家里发现一份当年罗先生抄给她的乐谱。原来她正是这首歌在当时的演唱者,于是她就把这份乐谱送回给了罗先生。这份乐谱竟成为罗先生现存最早的“作品手稿原件”。笔者曾见过这份手稿,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它虽然在那样早的年代写成,但谱面看起来却非常复杂。1948年10月,由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地下党组织,罗先生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随时有被逮捕的危险,因此组织上安排他转移到了苏北解放区。在那段时间,为了配合党的革命斗争宣传,罗先生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解放后,罗先生又回到了上海,在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一段时间后调回上海音专(后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任音乐教育专修班和声教师并兼任该班副班主任。虽然工作十分紧张繁忙,但罗先生还是坚持创作了《什么花,什么人》、《大柳树开了花》、《放牛羊》等三首艺术歌曲。《什么花,什么人》是以一首民间诗歌作歌词,曲调基本上是五声性的,明显带有苏北民歌的影响。《大柳树开了花》是罗先生看了报上刊登的一首纱厂女工李忠贞的诗之后写的。歌词相当长,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因此罗先生巧妙地将其处理成类似于大鼓之类的说唱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从未学过配器的罗先生当时还将这两首歌曲编配成乐队伴奏版本,由富华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与周小燕先生合作演出。1951年,罗先生调到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编配组工作。1953年,该团改名为中央歌舞团。1956年,该团管弦乐队和合唱队被划分出来成立中央乐团,罗先生则一直在该团创作组工作。刚到北京的一段时间,由于编配工作十分繁重,加上罗先生花了大量精力继续学习,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并不多。1957年,《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毛主席的十几首诗词,罗先生看过之后感触很深,就用其中的《忆秦娥·娄山关》作词写了一首歌曲。歌曲的旋律调式清晰,在一些拖腔上吸收了戏曲唱腔的因素,并依据歌词的韵律多次变换节拍,从而使得该旋律朗朗上口、质朴自然。由于词的意境刚劲豪迈、气势磅礴,因此钢琴伴奏的织体形态也较为丰满,而且充满动力的三连音节奏型几乎贯穿始终,有效地烘托了歌词所要表现的意境。《诗刊》第二期出版后,罗先生又从其中选了一首忆明珠的诗《春雨》谱曲。该诗借“春雨”抒怀,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