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项。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代的制度,D项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答案C2.(·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解析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项正确。答案D3.(·苏南四校检测)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答案A4.(·增城调研)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解析元代行省辖区这样的布局特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5.(原创题)“…………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解析“”“”由宋代、参知政事可知是宋代削弱宰相权力,故选A项。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限制直接,皆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相悖,排除。答案A6.(·江苏泰州中学诊断)“《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解析①②③项都可以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反映出来,④项表述错误,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政令。答案A7.(·苏北四市模拟)“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正统(明英宗年号)”,由此判断选C项。A项出现在秦朝,B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出现在清朝,皆排除。答案C8.(原创题)“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这实质是()。A.明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C.废除了丞相制度D.废除了中书省制度解析“”诛杀胡惟庸、革去中书省预示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实质上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明朝未实行三省制度,排除A项;B、C两项是题干材料的直接反映,其本质体现的是B项,皆排除。答案B9.(·镇江模拟)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