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职业目标生涯的确立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意义美国一本名为《无限的能力》书中曾举到一个例子:有人在1953年对美国耶鲁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份“你毕业后的目标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有3%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97%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明确的目标。20年后,有人去追踪所有参加了问卷的学生现状,结果令人吃惊,3%的人拥有的财富总和比97%的财富总和还多得多。20年前仅是目标的有和无,20年后却形成了如此大的差异。无独有偶,美国哈佛大学也有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其调查对象为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大体相同的年轻人,结果显示: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中从未改变过目标,并总是朝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在25年后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预定的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25年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门人才。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生活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我认为可以用下面的4句话来概括这个例子:“目标清(晰)长(远)达成功,目标清(晰)短(期)步步升,目标模糊无成就,目标缺失在底层。”有了目标,人才会坚定、勤勉、不畏艰险,促使自己努力实践。有了目标,人的生命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由此可见,成功者必定是目标意识强者。二、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因素影响人们职业生涯目标选择和设计的因素有很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两类因素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职业目标设计的基础。(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有着丰富的内容。除去上述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和用人单位的培养外,还包括个人的亲戚朋友等人际关系网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的帮助、提高素质所需的学习机会和图书资料、成才的社会舆论、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有关的制度与政策(如岗位培训制度、培训、考核与待遇相结合制度)等等。社会因素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同一时期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对同一单位的不同人来说,条件也是相同的。而其他社会条件的差异则可能较大。发掘这方面的潜力,吸收、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寻求他们的帮助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也是积极地、理性地设计职业生涯的体现。(二)个人因素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从事某种职业、能否在生涯旅程中顺利成长和获得成功的条件。能力具有客观性,因此在设计职业生涯目标和选择生涯道路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以“人职匹配”为基本原则,同时要注意搜寻自身能力的强项。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得到发挥又符合社会需要,就会取得巨大成就,达到生涯的辉煌目标。能力因素对于职业生涯固然重要,但是非能力因素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对于能力因素有着激励、补偿或者约束、限制的作用。在个人生涯道路上,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除具备和培养一定的能力条件外,还应具备和培养良好非能力因素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顺利发展取得成功。因此,在设计职业生涯目标时,要坚持“有能力说,又不惟能力说”,以取得自身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的最佳综合效应。三、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的方法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关键不是看你选择了什么职业,而是有没有设立清晰明确的目标。(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人的每一次职业抉择,都存在着机会成本问题,因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以后的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的机会。因此在选定目标之前,明智的做法是先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所谓职业发展路线,是指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不同的发展路线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同,影响到今后的发展阶梯也不同。在发展路线抉择过程中,可以反复询问自己3个问题:1、我想干什么?即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2、我会干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