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5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理解“欣喜若狂、茹毛饮血”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4.领悟作合理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体会用说明方法在课文中准确表达的效果。【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3.领悟作合理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体会用说明方法在课文中准确表达的效果。【教学难点】领悟作合理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体会用说明方法在课文中准确表达的效果。【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认识恐龙读了课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吧!2.助读资料:恐龙:出现在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2(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15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理解“欣喜若狂、茹毛饮血”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重点)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5.理解词语。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以及一些证据和演化过程的推理。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钝:“钅”旁撇长三横都要短,“屯”的横与上框要分开,竖弯钩的竖要长。毫:“冖”的横要长,“毛”首撇稍平,下边两横稍向上提,竖弯钩的弯要描:“扌”的竖要长,“艹”两竖下边都向里拉,右竖稍长,“田”稍扁,两竖稍向里收。3吨:“口”要小,居中,右边上横与上框的横稍向上提,上框要扁,弯钩的弯要大。膨:三部分都要窄长,中间“士”下横要短、最下横变为一提,右边下撇要长。辟:左边扁框和“口”要窄小、竖撇稍长,“立”下横要长,“十”横短竖稍长。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的情感。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重点)3.领悟作合理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体会用说明方法在课文中准确表达的效果。(重点)二、品读释疑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课后第2题)2.讨论交流:恐龙和鸟各有什么特点?恐龙:凶猛、笨重、迟钝、茹毛饮血鸟: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可爱3.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4①“凌空翱翔”指变成鸟儿的恐龙升上天空,在天空中飞翔。②这句话中的“一支”“漫长”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总领全文。“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2)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英国的赫胥黎发现的事例,说明了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方面的相似之处。(3)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