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二、短语翻译(共10个英语短语译成汉语,每个1分,共10分)或改译(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Example:NewZealandhadnoknowledgeofthisandhadnotbeenconsultedonthosereportedplans.新西兰没有这件事的知识,也没有被人商量过这些传闻的计划,改译为:新西兰不知此事,也没有人同它商讨过这些传闻的计划。三、句子翻译(共10个句子,每个4分,共40分)(本题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酌情给分)四、篇章翻译(共2篇短文,每篇20分,共40分,只须翻译划线部分)(本题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酌情给分)一篇是文学翻译,一篇是考研翻译真题(1998年-2010年)填空复习1.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2.根据翻译的语言进行分类,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像国外介绍的中国人是玄奘,在理论方面,他所提出的“既需求真又需喻俗”的翻译标准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4.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当然其义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并提出了忠实与通顺的翻译标准。5.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6.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7.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8.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9.六朝时期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10.《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11.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12.中国译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13.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14.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15.Translationsarelikewomen—whentheyarefaithfultheyarenotbeautiful,whentheyarebeautifultheyarenotfaithful.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6.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17.1987年,刘英凯发表一篇题为《归化——翻译的歧途》的论文,用许多译例说明归化译法“抹杀”了原作的“民族特点”,将异国情调“同化于归属语言”,“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因此他坚决反对归化译法。他的这篇论文开创了异化译法的新时代。18.斯内尔-霍恩比(Mary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19.1964年,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一书中将译文读者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FunctionalEquivalence)(请用中英文填写)的翻译原则。20.辜正坤在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抽象标准,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21.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述位结构上有差别。英语属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请用中英文填写)语言,汉语属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语言(请用中英文填写)。22.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谱系(family):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family)(请用中英文填写),该语系包括12个语族和百余种语言。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family),(请用中英文填写)该语系包括400余种语言和方言。23.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类型(type):英语属综合分析型,而汉语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