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朗读,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2、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3、背诵全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联想感受中加深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把握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授课对象:初二级学生四、授课时长:1课时五、教学方法及教具:反复朗诵、情境联想,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猜猜他是谁?引入诗人杜甫,字子美,“诗圣”和“诗史”,积累基本的文学常识相关诗篇:《春望》(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忧国忧民)《江畔独步寻花》(在乱世中找到一个难得的安身之处的欣喜)附PPT展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处着重点明杜甫一生贫困,却还能一世忧民,博大的胸襟可见一斑。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导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阅读三部曲1、听读之初步感知:(1)、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2)、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爱上朗读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háo)三重(chóng)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shāo)飘转(zhuǎn)沉塘坳(ào)俄顷(qǐng)昏(hūn)黑布衾(qīn)丧(sāng)乱广厦(shà)大庇(bì)突兀(wù)见(xiàn)此屋(3)、为何杜甫这首诗读来让人如此伤感呢?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安史之乱,难得有一个栖身之处(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一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解读之细节分析(1)分析文题所给信息:秋风、群童、屋、诗人(2)小组合作探究A、感受秋天:(PPT示图)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思考并回答:我从(字/词/句)中感受到秋风是的。(此处侧重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的动词,理解秋风的无情,领会人民生活的困顿。)提炼小标题:秋风卷茅,再齐读此片段,感受环境过渡:同学们描绘出一个风雨交加、凄凉肃杀的秋天,茅草被无情的秋风吹走后,正常情况之下我们还能捡回来修葺,但杜甫有这样的机会么?B、追逐群童:(PPT示图)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是怎样写群童的?反映了群童的什么特点?(此处学生要分析出正侧面描写,既要理解群童的顽劣是生活困苦的需要体现,明白战乱带给人民苦难的普遍性,同时要把握作者为生活所迫已经到达心力交瘁的地步。)提炼小标题:群童抱茅,个人再读此片段,读出无奈茅草已经被抱走了,诗人甚感无奈,在这种情况下,他最担心的是什么呢?C、走进茅屋:(PPT示图)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请你当一次导游,说说你看到的茅屋是怎样的。(这一段最能体现民生之多艰,要求选读,反复体会)提炼小标题:夜雨湿屋,选读过渡:同学们的导游词精彩纷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简陋至极、破旧不堪、又漏雨成习惯的草堂,那住在这样草堂中的诗圣杜甫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D、亲近诗人:(PPT示图)根据前三小节的内容,分析杜甫形象,并用一个字总结每一小节作者的思想感情。4明确:此时站在我们面前的杜甫是一个满头白发、衣衫褴褛、生活艰辛的老人形象,他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去聆听一下他的心声吧!3、品读之聆听杜甫PPT示图:请听那颗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