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注意要得到无意注意的补充,无意注意得到有意注意的鉴定。当有意注意限制了观察的范围时,无意注意则来冲破这种限制;当无意注意提供的信息陷入迷乱时,有意注意会对之加以注释和梳理。”,此段话,你有如何解读?答:有目的的观察在心理学上叫有意注意,有意的去注意,就比较容易抓住信息,抓住特有的信息。有意识的注意是有限的、局限的。有意观察,实际上就是观察局部,把注意的好一点的当作全部,就必须抛弃注意点以外的东西。例如,有一个人丢了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偷的,便对邻人进行有意注意,越看越像是他偷的。后来斧子找到了,又对邻人进行有意注意,越看越不像他偷的。这个人正是只观察了局部,而抛弃了注意点以外的东西。有意注意有他的好处,但是也有缺点,即他的不完整性,事物的属性是无限的,而人的注意是有限的,但是有意的观察把有限的注意集中在一点上,把一点变成了全部的了,这就可能导致失误。有意注意的局限性是不但在“意”以外的信息不易被感知,就是在注意范围以内也容易先入为主,心灵内在的信息阻断了外来信息的输入。并且对同一对象观察的持久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熟视无睹”。无意注意、无目的的观察比有意观察还有效,这一点带着深刻的规律性。在通常情况下无意注意可能导致观察记忆的空白,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无意注意却有比有意注意更大的优越性。成功的条件就是怀着独特、新异的感情去关照生活。从心理学上说,独特新异的感情有利于形象的记忆。另外无意注意所承受的生活信息不但丰富而且由于特殊的感情作用,往往带着独特的色彩,这提高了信息进入形象机制中的竞争活力,这便是其优越性所在。对于事物观察的次数越多,所见到的反而越少——有意注意逐渐转化为无意注意。社会成规、文化成规,艺术成规,这些现成的观念和现成的图像,都有可能成为作家的有意注意,这些有意注意使得作家的观察城规划,于是得了“视觉瘫痪症”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心灵瘫痪症。有意导向无意,无意反而有情,有意在意识层面上活动,似乎逻辑清楚,但常为成规所俘虏,而无意不那么的清晰,却涌动着艺术的反驳。两者的关系:在作家观察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并不完全象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是先后承续的,有时它们是同时的,互相交织、互相补充的。有意注意要得到无意注意的补充,无意注意得到有注意的鉴定。当有意注意限制了观察的范围时,无意忿狂意则来冲破这种限制;当无意注意提供的信息陷于迷乱时,有意注意会对之加以注释和梳理。二者不存在熟劣孰优的问题,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无意注意最终要注入有意注意的领域,才能化为文字,形成书面表达,但这不等于无意注意不重要,相反,丰富的无意注意,作为文学创作前的贮备都是非常的重要。只有卷入生活,才可能发生丰富的无意注意。介入得深,还要有感受上的深刻。单有感受上的深刻,还不够,还需要艺术创作的勇气,敢于大胆的撕裂艺术的戒律,让沉默的无意注意得到有意的关注和表达。否则,许多无意注意只能被认为是无艺术价值的流失。2、巴尔扎克说:“就我所知,我的性格最特别,我观察自己就像观察别人一样,我这五尺二寸的身躯,包含一切可能的分歧和矛盾。”你如何理解巴尔扎克的话?答:(1)观察的概念及解析外部观察(外部注意),是指向外部世界的,指向外部刺激。内部观察(内部注意),是人所特有的,是指向人的内心体验。从最终意义上说,观察生活包自我观察,因为我是生活的一部分。作家的观察具有一种自我挖掘的性质,有了自我挖掘才能产生自我的独特感受。你是艺术家,你是要创作的,那你就把自我的内心亮出来,是亮给别人,也是亮给自己。观察外部世界是一种挖掘,观察内部世界是一种更深的挖掘。(2)区别:内部注意与外部注意根本不同之处在:内部注意是私有的,除了本人以外不可能有第二个注意者;而外部对象是可以有许多观察者的,这就给作家的自我观察带来了特殊的难度。联系:a.内部观察,自我观察不但提供了内心活动的直接信息而且为外部观察提供了推导的基础。外部观察的可靠性要由内部自我观察的结果来确定。外部观察的精细与否,独特与否,要靠内部自我观察来检测,没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