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预防医学二班复习资料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复习资料(大纲版)绪论一、基本概念:(一)营养学:指研究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二)食品卫生学:指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二、营养学的研究内容1.食物营养;2.人体营养;3.公共营养。三、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食品的污染;2.食品及其加工技术的卫生问题;3.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4.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具体见教材P13)(一)实验研究:1.离体实验;2.整体实验。(二)人群研究:1.人群志愿者的实验研究;2.人群流行病学调查;3.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的人群研究。第一章营养学基础一、蛋白质(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2.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1)构成生物体内的酶与激素;(2)调节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3)抗体等;3.供给能量;4.肽类的特殊生理功能:(1)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2)促进矿物质吸收;(3)降血压;(4)清除自由基。(二)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三)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计算方法: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四)限制氨基酸:蛋白质中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低的为第一限制氨基酸。(五)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六)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从安全性等方面考虑:成人按0.8g/(kg·d),而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推荐1.16g/(kg·d)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时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植物性蛋白利用率低。大豆、牛奶、鸡蛋、肉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七)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八)氮平衡:营养学上指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包括:零氮平衡、负氮平衡、正氮平衡。(九)必要的氮损失: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及肠道菌群死亡排出等损失约20g以上的蛋白质,这种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十)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意义和方法2010级预防医学二班复习资料2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资源食物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方法具体见教材P47-49。二、脂类(一)脂类的分类:脂肪(甘油三酯)、类脂(磷脂、固醇);(二)生理功能:1.贮存和提供能量;2.保温及润滑作用;3.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机体构成成分;5.内分泌作用。(三)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ET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且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功能:1.构成磷脂的组成成分;2.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3.参与胆固醇代谢。(四)磷脂:含有磷酸的脂类,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包括磷酸甘油酯(卵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磷酸胆碱)。(五)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人体内许多重要的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胆汁、睾酮、皮质醇等)。(六)脂类的参考摄入及食物来源:1.成人脂肪摄入量应占摄入总能量的20%—30%;2.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一般应不少于总能量的3%;3.n-3系列脂肪酸与n-6系列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1:4-6。人类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组织、肉类及植物种子,磷脂含量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类。三、碳水化合物(一)分类:1.糖: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乳糖和麦芽糖)和糖醇(木糖醇、甘露糖醇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