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语言训练点分析及设计思路第2页《蟋蟀的住宅》语言训练点分析及设计思路文章主要内容:《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的《昆虫记》选编而成的。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出现在人教版第9册的教材中,冀教版的教材也选编了这篇课文,不同的是这次这篇课文出现在了12册,而且文章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更贴近原著的风格,也更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文章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读者见识了蟋蟀的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也感受到了蟋蟀精神的可贵之处。当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传递这种情感的呢?文章语言形式的特点及作者表情达意的特征分析:我想有必要先来研究一下文章的题目——蟋蟀的住宅。文章要介绍什么?一目了然。蟋蟀——文章的主人公,一种极其普通的昆虫,农村孩子都见过,不足为奇了。再来关注“住宅”,住宅是指专门供人居住的房屋。两词联系在一起不禁使人心中涌出这样的想法:人居住的房子,蟋蟀也有住宅?那么,如果有,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的住宅又是怎样修建的呢?这样的几个问题,使人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到文中探寻答案。而且,我们可以从不同第4页小生命的喜爱之情。在作者的眼中,它早已不是昆虫,而是充满智慧与灵性的精灵!住宅的内部虽然“并不奢华”,“很简单”,但是清洁而干燥,“很合乎卫生条件”,这样干净而卫生的环境当然有赖于主人的勤劳了。作者就是按照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介绍了住宅的特点。至此,我不禁感叹:如此人性化、舒适化,真是名副其实的“住宅”!之后,作者将目光关注到了这住宅的背后——修建住宅,更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语——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的确,当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视线来见证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后,我们也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部分内容,也体现了从蟋蟀的幼虫讲起,使我们对蟋蟀的一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蟋蟀修建住宅对于安全是相当重视的,非常谨慎。“决不从裸露的地区开始它的挖掘”,“决不”一词更强调了这种谨慎。因为作者观察的是笼子里的蟋蟀,所以,“常常是在莴苣叶等残留的食物下面开始”。这样是为了“保守秘密”,躲避天敌。真是考虑周到,充满了智慧啊!作者对修建过程中蟋蟀的挖掘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观察入微。“前足扒土”“拔掉”“后足踏”“前腿推土”“后腿将土倾斜的铺开”。对于弱小的蟋蟀来说,这是何等艰辛的工作啊!这从“矿工”的称呼中也能感受得到。重要部分完成后,蟋蟀还要不断修整住宅,精益求精。从秋到冬,这样第5页不停地施工。到了春天,一边享受生活,一边还在继续着住宅的修理工作,一直到死。我们在回想整个修建过程中的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整修、加深加阔等情景时,不禁要想到蟋蟀的挖掘工具是什么?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那么简单,那么柔弱。作者说这座住宅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了”,工具与工程之间极大的反差、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作者用这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心生感叹。“一件伟大的工程”这是作者由衷的感慨与赞叹,绝无言过其实。读到这儿,我在思考:能像蟋蟀这样为一件事忙碌一生的人恐怕就不多,更何况是昆虫呢!难怪作者说:这样勤奋而有耐心的昆虫,在昆虫世界里,总算的上是绝无仅有的了。可见,法布尔对蟋蟀执著而有耐心的精神的肯定了。想到这,我觉得自己和蟋蟀比都有些惭愧了,对这个小蟋蟀充满了敬意,对生命的敬意!在不知不觉中,在作者对蟋蟀修建过程的细致的描写中,作者对蟋蟀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这也是文章表达上的特色。文章作为一篇科普短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关于蟋蟀的一些科学知识,但是作者在介绍这些理性知识时,运用了充满感性话的表达方式,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拟人化。不仅仅是这篇文章,我在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我们读《蟋蟀的住宅》这样兴趣盎然?作者对蟋蟀的观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从外部到第6页内部,从春天到冬天,从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