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评价与监督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有效性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价,查找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落实整改,一方面可以防范经济活动风险,及时堵塞漏洞;另一方面有利于持续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使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第二章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第二条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单位自行组织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第三条由单位内审部门(或由内控领导小组授权其他部门)负责组织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主要职责包括:1.负责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针对外部监管要求及管理层需求,编制内部控制评价计划方案;2.负责成立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具备相应资格及业务能力;3.下发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通知;4.负责给以相关部门、人员必要的培训;5.负责指导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6.负责对各部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检查;第四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主要流程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及整改三个部分。1.单位评价主责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按要求制订每年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并报内控领导小组批准。2.单位评价主责部门根据年度评价工作计划,组织成立评价工作小组,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3.内控评价小组负责组织在全单位范围内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动员和培训。最新资料欢迎阅读24.根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单位各部门对本部门的控制活动进行控制评价,编写本部门内控评价报告。5.内控评价工作小组对各部门现场测试,认定内控缺陷。6.内控评价工作小组根据评价结果,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提交内控领导小组审议。7.内控评价小组将审批后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下发单位各部门,各部门根据评价及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至内控评价小组。8.内控评价主责部门将内部控制评价相关资料进行归档保存。第五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内部控制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第六条评价报告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第三章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第七条内部监督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第八条内部控制监督施行主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部门,侧重于从“管事”的角度进行监督;二是纪检监察部门,侧重于从“管人”的角度进行监督,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第九条对单位进行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是否有效。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得到了恰当的体现;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的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得到了正确执行。从单位的经济活动出发,内部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1)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议事决策机构是否建立;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是否确定而且一贯执行。(2)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尤其是国家明确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3)授权审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是否明确;授权审批手续最新资料欢迎阅读3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审批就办理业务的情形;是否存在越权审批、随意审批情形。(4)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是否建立或采取了替代措施;是否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6)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管理情况等。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1)预算业务重点检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预算执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