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问答题1.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1.(1)“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7分)(2)“谷贱伤农”是指粮食丰收了,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在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8分)2.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果中东政治动荡引起石油产量减少,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它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2.(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3分)(2)石油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从而生产其他相关产品的成本增加,这会影响短期总供给。(3分)(3)短期总供给曲线从SAS1向上移动至SAS2。(3分)(4)当AD和LAS不变时,SAS的向上移动引起GDP减少(从Y1减少到Y2),物价水平上升(从P1上升到P2)。(3分)(5)作图占3分。1.用图形说明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1.(1)平均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边际成本是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3分)(2)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AC>MC)时,平均成本AC一直递减。(3分)(3)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AC<MC)时,平均成本AC一直递增。(3分)(4)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AC=MC)时,平均成本AC最低。(3分)(5)作图占3分。2.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2.(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5分)(2)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5分)(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5分)1.如果中东地区动荡会使石油减产,根据价格理论分析这种变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4)作图占3分(3)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会引起汽车的需求减少。(4分)1.(1)石油减产,石油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由S1移动到S2。(4分)(2)石油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使汽油的价格上升(从P1上升到P2),数量减少(由Q2减少为Q1)。(4分)2.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2.(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5分)(2)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从P2上升到P1),引起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求减少(从Y2减少到Y1);物价下降(从P1下降到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a点到b点),总需求增加(从Y1增加到Y2)。(5分,其中作图2分)(3)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总需求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1移动到AD2。(5分,其中作图2分)1.序数效用论是如何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1.(1)序数效用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2分)(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如图中的I1、I2、I3。(2分)3)消费可能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