膄训诂学自学笔记(四川自考用教材练习整理)蝿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莈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芆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羄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袀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薇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蚅1.5训诂学的任务:蒀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袂1.6训诂学的功用:衿(1)指导古文教学膅(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膁(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虿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羇(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薄(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袁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阅读古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重文、或体”。(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章难通。)(5)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近义字、同音字代替。或不言避讳字,或缺笔。(6)无句读。造成古书断句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①古书文字有错、脱、衍、倒;②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实;③不解词义、割裂词语可能致误。(错简:指典籍段落或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螀2.2造成词义障碍的原因:1.不解古语(一般性古词语,古方俗语,成语,典故,古译语)2.词义演变。词义增加和减少: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项多起来,这是词义增加;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项变少了,这是词义减少。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指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甲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义之中,即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反之,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词的原义部分保留在今义中,就是缩小。)词义的转移:指一个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之后,甲义消失,或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词的旧义被新义所代替。膆2.3语法修辞障碍:1.语法障碍包括:词法障碍(词的活用)、句法障碍(倒装句)、虚词障碍(误虚为实)。2.修辞障碍:。(1)互文见义: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