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1论校史教材在课改中的地位与作用摘要校史教材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具体表现为,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对学校精神的镌刻和校园文化的钩沉;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的提升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校史教材作为育人材料还能够促成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实现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关键词校史教材校本课程学校精神文化认同校史教材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课程资源,日益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中小学名校更是将这门课程作为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名片。甚至有学者呼吁“应该高度重视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那些拥有久远历史和丰厚校史资源的百年老校,更应该把校史作为一门必修的校本课程来大力开发”[1]。然而,校史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其究竟占据何种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还停留在实践层面,尚未形成学理性认识。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具体历史名校校史教材开发状况,深入探讨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校史教材的概念由“校史”和“教材”两部分组成。“校史是教最新资料欢迎阅读2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存在交叉,涉及教育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2],包括学校发展历程、名人传记、建筑文物、校园文化等。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教学中所用的一切素材;狭义的教材特指教科书,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3]。因此,可以认为校史教材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学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史料,通过系统整理形成的具有课程意义的教科书。校史教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学校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校史教材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能够充分展示出其课程功能,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校史教材有利于校本课程体系完善。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开始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史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管理体制,联系学校实际,扎根校本教研,结合学校天然优势形成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校本课程形式。校史教材开发是校史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其直接催生了《校史》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校本课程的具体体现形式,对学校课程体系完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具有120年办学历史的重庆市广益中学,办学历史是其宝贵的课程资源,该校组织编写的《浩然文峰百年广益》校史教材不仅满足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而且为学校办学历史总结和学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次,校史教材能够提高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利用率。“课程资最新资料欢迎阅读3源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可能与否的最现实条件,应该放在校本课程开发条件的第一位。”[4]切合实际地审视学校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才不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百年名校面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应深入挖掘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宝贵财富,提高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利用率。校史教材开发是一项“落地工程”,是基于史实,根据实际而形成的课程,它是学校发展过程的真实记载,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根基。而以教材形式将校史校情直接呈现,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最直接的实践形式。如上海格致中学是一所有140年办学历史的名校,该校组织校友收集和教师整理的《格致百四十年图集》是在充分发挥名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实效性和适切性的校本教材。再次,校史教材能够促进校本课程多元化发展。“校本课程在概念上要比‘选修课、活动课’更丰富”,应当“从‘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5]。然而,通过对重庆市10所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走访调查发现,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更青睐于一些科学技术性的校本课程,比如泥塑、剪纸、石画、模型制作等,而对人文性校本课程关注度不够,没有真正从校本课程“活动课”中走出来。重庆市广益中学率先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校史教材开发的特色,实现了对人文性课程的有效补充。校史教材的开发不仅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