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张居正》有感熊召政的《张居正》是一部大气磅礴、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颇值一读。一口气看完了四本,觉得有诸多感受。则其要者简要梳理如下:一、椒木折薪中的财务问题张居正刚上任时,国库空虚,连官员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了。为此,户部尚书王国光建议将储存的大量胡椒充当工资发给官员。由此引起了官员的不满,并爆发了一场冲突。后来官员们拿着胡椒去卖时,商人们高价购买有权势的官员的椒木,而对一般官员的椒木置之不理,导致一名礼部官员穷困致死,引起了更大的一场政治风波。最后还是由张居正出面让一名巨商购买,并以出让漕运作为利益交换,才解决了椒木折薪问题。这件事实质上是财务问题没处理好。应该说,张居正面临的国库空虚是流动性问题,他完全可以直接卖掉存储的货物,取得现金流,再发工资。而椒木折薪方式无疑是将流动性问题转嫁给官员,这就将财务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了。而最后请巨商统一购买实际上还是回到了这个解决方式,但情势已变,代价就更大了。二、清流和循吏张居正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对执行力高的循吏大加赞赏并大胆提拔,而瞧不起指手画脚的清流并严厉打压。起初看这样-2-有利于清除政治障碍,但长远看是有危害的。从夺情之争开始,张居正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死后被万历全盘否定,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没有得到清流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以说清流的反击结果。这里的清流和循吏实际上代表了道与术的关系,或原则与变通的关系。清流有他偏重务虚的一面,但务虚本身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在今天,清流所起的作用就是舆论和宣传。一件事没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很难行之久远。三、读书人的悲哀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人。读书人往往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而从功利角度讲,天下与自己是没什么关系,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是天下,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张居正的改革对国家和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得罪的是那些权贵。而能够致他于死地的,却是被得罪的权贵,老百姓和国家帮不了任何忙。很多人都爱说:做事先做人,还有合乎清理,讲人情等等。这些话其实蕴含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试想哪件事与人无关,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人的界定,是身边的人还是社会大众。我在上学时曾极力反对代考,觉得这样有违公正,为此得罪了不少亲友。这样做虽然维护了社会正义,但伤害的确是自己的生存-3-圈子。类似的事多了,也产生了动摇,这样做值吗?没有人会感谢你,而身边的人却会骂你不懂人情。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靠机制去维护的,而不是靠个人道德去维护的,那样对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作者没有简单地按好、坏设计人物、评价人物,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虽然持鲜明的颂扬张居正的立场,作者对反对张居正的人没有脸谱化,一概加以批评,而是注意站在对方角度,描述这些人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些人带给读者复杂的,难以评判的感受。其中,最为成功的对立面人物描写当属和张居正装斗得你死我活,落败后凄凉死去的高拱。作者既写出了高拱治理朝政之才,也写出其心胸狭隘之过。对张居正,作者也没有完全加以赞美,将其塑造为既有匡扶社稷之才,又品行完美的高、大、尚人物,而是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冷酷特征。政治斗争之下,无一人可怜、无一人值得同情,小说能写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读这部作品时,我时时产生一种说不清的荒谬感,感觉它似乎在描写现代社会,而非六百年前的明朝。虽然说描写历史事件的作品如果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再好不过,但是,这部《张居正》让我产生的不舒服感并非其借古讽今,而是以现代思维塑造古人的荒谬感。或许为了迎合读者口味,作者在小说里非要描述张居正的政-4-治作为之外,再给这个人物安排两段情感。一段是李太后与张居正之间暧昧不清之情。这段情从历史角度有据可查,而且虽无明确证据,野史里普遍认可两人关系“不正常”。从张居正生前、身后的荣毁看,这些猜测有一定道理,作者大书特书是符合历史想象,无可厚非的。但是,作者偏偏“怀抱琵琶半遮面”,写了,又不了了之,弄成两人心怀鬼胎又很纯情的样子。另一段情是张居正与玉娘之间的爱情。无史可考,作者却大费笔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