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学习目标】1、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2、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学习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自主探究】:一: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2、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的社会潮流。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的不断思考和探索。二、宋明理学的兴起发展1、什么是理学?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解)2、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2)主要思想观点:A、认为是世界的本原B、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主张通过的方法去把握“理”3)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适应了的需要,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明朝:2)主要思想主张A、陆九渊:a、“心即也”;b、“宇宙便是吾心,”天地万物都在心中;c、可得到天理。B、王阳明:a、“”、“”b、“致良知”“”三、评价:1、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3、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要点透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心即理也”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定时训练】1.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2.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①法家②阴阳五行家③道教④佛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人伦者,天理也”③“知行合一”④“格物致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收其()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唯物主义D.佛道教义5.“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6.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7.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8.“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道家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的“心”学D.格物之学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